陈昌凤讲解“新闻的再定义:元宇宙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日期:2022-05-16 主题标签:元宇宙新闻元宇宙媒体元宇宙技术沉浸感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5月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公益讲座第六期在云端开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新闻的再定义:元宇宙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为主题作讲座,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马梅担任主持,逾千人聆听了讲座。

  陈昌凤首先梳理了元宇宙的提出与发展脉络。通过短视频经典案例介绍元宇宙的表现形式,展示了相关数据和文件,表明元宇宙成为当下国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她认为,可以从六大研究组件分析元宇宙,硬件入口、后端基建、底层架构、协同方、内容与场景以及人工智能。元宇宙不等于虚拟世界、不等于虚拟现实的应用、不等于大型多人游戏、也不是新的UGC平台,但元宇宙具有持久性、实时同步、兼容性、经济属性等要素,使得大公司竞相布局元宇宙赛道。在ICT视角下,元宇宙是由算力、网络、平台、AI、应用等构成的共融世界。目前,中国运营商正在积极布局元宇宙内容生产的关键技术,中国移动以数字“ID”人为切入,自上而下地做国家“数字公民”底座,而中国电信采用自下而上的战略,做数字世界的国家底座,为中国自主底座做好准备。

  陈昌凤认为,元宇宙的开发核心是“基础设施”,包括有形的通信系统、无形的通信协议、可见的街口界面、隐形的平台算法——这些构成了通往虚拟世界的“媒介”,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媒介化”。BALL.M将元宇宙分成了八大要素:硬件、网络化、计算、虚拟平台、工具与标准、支付、内容服务和资产以及用户行为。陈昌凤将其总结为,元宇宙最重要的核心是技术集合和感觉制造的过程,并具体概括为交互(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沉浸(Immersion)这3I特征,元宇宙通过精心制作的模拟空间,使得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技术的背后深藏着社会、人类与文化的逻辑。陈昌凤以iPhone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例,强调复杂的基础设施是技术与社会、社会赋予的创新能力等多种互动关系的结果。也因此,理解元宇宙需要网络、体验及社会形态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不仅是互联网应用程序的运行和存在的地方,同时也是驱动或重塑社会的媒介化力量。陈昌凤强调目前学界并没有对元宇宙统一定义的一大原因在于学者们担心被定义的元宇宙束缚了人们的想象,作为未来互联网继任者的元宇宙需要想象去赋予更多可能的空间。

早期元宇宙游戏作品《第二人生》,每个玩家都拥有个人虚拟形象

  关于元宇宙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与再定义问题,陈昌凤认为,元宇宙进入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早开端源于3D/VR技术在新闻传播的应用,早在201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和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就开始采用3D转播技术,并在此10年内国际各大媒体都对虚拟现实新闻进行了大量技术投入,有人称此变革可与谷登堡开创的新闻革命相媲美。陈教授列举了相当丰富的案例展示了近年来媒体在灾难新闻、科技新闻等方面的应用。

  陈昌凤总结元宇宙新闻的特点为交往式和沉浸式,并将目标分为五个维度。一是致力于开发基于浏览器的网络体验(即普通上网即可),使读者可以跨设备打开沉浸式故事。探索像素流,使3D内容在云服务器上实时呈现,然后以流式传输给用户(也就是如流媒体netflix那样简便易用)。二是进一步探索交互模式。如随着读者对交互性的新期望,网络上交互式故事讲述的模式探索:如何使用户按照自己的节奏体验新闻场景的3D再现?三是在讲故事中探索使用地理空间信息的新方法。地图和卫星图像中常见不同的地理空间数据类型可视化,实现不同级别的交互,并在网络上提供给用户。四是呈现可视化人体运动。使用动作捕捉传感器、计算机视觉、计算摄影、立体视频捕捉,在浏览器中渲染逼真的人体动作。五是基于浏览器的多模式体验尝试。关于沉浸式内容的选择,让用户在不同格式之间无缝切换,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设备规格需求、兴趣和参与度。

  元宇宙的互动式和沉浸感在公众和情感之间建立了一种情感联系,同时也扭转了新闻的定义。陈昌凤对沉浸式新闻进行了重新定义,新闻成了用户对重构的事实的临场感知。她也提出讨论,既然新闻的特性是真实性,那通过虚拟和现实糅合的沉浸式新闻,是变得更加真实了还是变得不真实了?由此,陈昌凤介绍了沉浸式新闻作用于用户的机制:同情心和移情。沉浸式新闻通过情感和认知层面影响用户的行动层面,媒体如何运用虚拟体验转化为同理心效应成为新的论题。

  陈昌凤介绍了元宇宙中的深度媒介化实践。她先是对比了中心化与媒介化这两个概念,指出媒介化是中心化变化的类别,目前学者对于媒介化的研究形成了制度主义传统和社会构建主义两大传统,从媒介化的四次浪潮来看,机械化、电气化、数字化和数据化的过程同样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因而陈昌凤提出我们需要考虑到多种媒介的共生交互关系,由功能定义媒体,而非由科技定义,即技术的边界模糊。

  元宇宙在深度媒介化的过程中带来了新制度的建构,APP、算法、UGC等内容无处不在,平台化、去中心化、交互沉浸虚拟是媒介实践特征,想象的世界、去秩序化(自由意志)和新秩序正在形成。陈昌凤提出目前元宇宙深度媒介化现实的核心问题是基础设施,其改变交流、解放人类的需要,使人变得无所不在、永远在场甚至“永远活着”。

  关于元宇宙的隐喻与新闻学,陈昌凤总结了元宇宙旨在打造缺席的临场感体验,这一过程中元宇宙的隐喻也暗含其中,包括缺席的在场、想象与真实、说服与传播、信任的转向等。在元宇宙发展的过程中,私人领域被大众化,公众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发生了混淆和变迁,这也就是边界模糊的核心,因而造成缺席的在场。陈昌凤以英国综艺《后真相游戏》为例强调,说服比真相更重要将会在未来更加显著。

  陈昌凤还强调了元宇宙中伦理问题的核心,即以人为本。一方面,元宇宙时期人类的自主被扩大,任何人在虚拟世界中拥有想要的一切,那现实中的权利、经济、社会关系是否会发生跟随转移到虚拟社会仍待讨论,元宇宙内由算法构建的行动自主权只是简单的自主权,道德自主权被设计者们忽略;另一方面,数字化时代的隐私权涉及数字化的人格和尊严,陈昌凤以电影《天鹅挽歌》为例,探讨了已故者的隐私和伦理问题,表示有关元宇宙的伦理讨论还仅限于在想象中的讨论,期待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其中。

  马梅教授在讲座后进行了总结。她感谢了陈昌凤教授这一次高屋建瓴的讲座,帮助各位听众打开了在元宇宙、智能媒体、沉浸式媒体等新兴新闻领域的学术大门,鼓励各位同学们在相关领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和更深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