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火爆出圈 加速“元宇宙”从理想照进现实

信息来源:新快报 发布日期:2022-03-21 主题标签:虚拟人

2021年,“元宇宙”概念极速炒热,连带着被视为元宇宙交互载体、重要入口、引路人的虚拟(数字)人也被捧红。

不同的是,元宇宙被证交所、银保监等监管机构连续发文警示热点炒作、市场泡沫化的问题,而虚拟人技术却被官方鼓励发展。2021年10月,广电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文末附下载),首次明确地鼓励和支持虚拟人技术发展,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虚拟人”也不负期望,数据显示,2022年1月来,隔三到五天就有一家虚拟数字人公司宣布获得融资。

虚拟人能摆脱元宇宙的“拖累”,在于它成功地冲破泡沫,发展“肉眼可见”。

过去一年中,穿梭于各大明星阵营和跨年晚会的洛天依、驰骋带货领域的翎Ling、清华虚拟女学霸华智冰、湖南卫视虚拟主持人小漾、登陆北京卫视春晚的“苏小妹”、新华社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央美毕业的艺术类数字人夏语冰……多个行业都迎来了虚拟人。

一些明星虚拟人更是身价倍增,如传闻中代言费高至1000万元一年的虚拟偶像“祖师爷”初音未来、淘宝坑位费90万元的国内后继者洛天依、B站上月入百万的A-SOUL、抖音上拥有800万粉丝的柳夜熙、获颁“2021年万科总部优秀新人奖”的数字虚拟员工崔筱盼……

2022年全球瞩目的北京冬奥会上,虚拟人更是实力出圈,名扬海外。除了与谷爱凌仿若“孪生姐妹”的数字分身Meet Gu跟大家一起看比赛、猜灯谜,还有将近30个虚拟人形象发布。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听力障碍人士看气象节目,还可以实时播报天气信息,实地现场采访。

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指出,虚拟人的定义中,“人”是核心因素。高度拟人化为用户带来的亲切感、关怀感与沉浸感是多数消费者的核心使用动力。能否提供足够自然逼真的相处体验,将成为虚拟数字人在各个场景中取代真人完成语音交互方式升级的重要标准。

不过,超写实的虚拟人技术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投入。行内人士透露,超写实虚拟人的视频每秒成本在8000元至1.5万元区间,一张图片则要几千元。目前打造一个虚拟人物形象花费大概是几十上百万元,制作二次元虚拟偶像的视频每秒都需要花费数千元,还不算运营,这导致绝大部分虚拟人项目都走在持续“烧钱”的路上。

除此之外,虚拟人产业当前还存在着算力不足、产业链割裂等制约因素。

一旦冲破这些桎梏,虚拟人市场规模将加速从百亿狂增至千亿以上,虚拟人智能化、场景化将获得重大提升,从而加速社会进入具有无穷想象空间的元宇宙世界。

《元宇宙和碳中和》作者邢杰预测,5年后虚拟人将普及,15年实现《头号玩家》那样的元宇宙。

   ■廖木兴/图

今年北京冬奥会的冰雪赛场上,实力破圈的除了万人迷冰墩墩,还有多个虚拟人角色。

与谷爱凌仿若孪生姐妹的数字分身Meet Gu,在中移动咪咕的演播室里完成了滑雪赛事解说、播报及场景电商的虚拟互动等工作,还和观众们一起猜灯谜。

阿里巴巴推出了首个会智能互动的数字人冬奥宣推官“冬冬”,这个“北京22岁女孩”入职新华社成为特约记者,与真人记者探馆比赛场馆,还每天在淘宝直播,内容涵盖体育赛事、冬奥文化知识、商品售卖等。

中国气象局联合小冰公司共同创造的数字气象主播冯小殊正式上岗,为参赛选手和观众实时播报气象指数;科大讯飞牵手央视,以央视记者王冰冰为基础制作的“3D虚拟冰冰”大秀东北话、英语等多达31种语言技能。

……

对我国来说,本届北京冬奥会无疑是一次向全球大秀科技实力的绝好机会,对虚拟人这项看似虚无缥缈的新技术来说,也是一个“脱虚向实”、走向千家万户的绝佳展示舞台,让人们知道虚拟人不是纸片人,也不是局限于二次元的娱乐产物。

收割了大量流量之后,人们也会开始提出疑问,虚拟人带来的真实商业潜力到底有多大?它能否真的成为具有无穷想象力的“元宇宙”从理想照进现实的大门?

概念已进化至3.0阶段,可千人千面互动

“虚拟人”目前并无相对统一的定义,根据AI市场研究机构量子位最新发布的《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中的定义,虚拟人(数字人)是指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市面上多将其称为虚拟形象、虚拟人、数字人等,代表性的细分应用包括虚拟助手、虚拟客服、虚拟偶像/主播等。

在百度智能云AI人机交互实验室负责人李士岩看来,虚拟人经历了以“纸片人”为代表的1.0阶段,以Vtuber(虚拟主播)为代表的2.0时代,目前已进化至3.0阶段,其建模和内容生产均有AI参与,可面向群体用户,可由视频直播等载体承载,具备千人千面的互动能力。

其实,虚拟人在今年冬奥会实力破圈之前,江湖上早已有零星传说。如传闻中代言费高至1000万元一年的虚拟偶像“祖师爷”初音未来,淘宝坑位费90万元的国内后继者洛天依,B站上月入百万的A-SOUL,抖音上800万粉丝的柳夜熙,获颁“2021年万科总部优秀新人奖”的数字虚拟员工崔筱盼……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演变,出身自游戏和动漫娱乐的虚拟人,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应用已现身不少职业,虚拟文娱是一大特色

相较于元宇宙的满眼泡沫,2021年走红的虚拟人目前的发展更加“肉眼可见”:穿梭于各大明星阵营和跨年晚会的洛天依、活跃于网络直播的A-SOUL、驰骋带货领域的翎Ling、抖音美妆达人柳夜熙、万科虚拟员工崔筱盼、新华社的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不少现有职业中都出现了不知疲倦的虚拟人替代。

以应用范畴划分,虚拟人目前一般分为身份型与服务型两种。

有身份的虚拟人,无论是虚拟化身还是虚拟IP,重在社交与表演,例如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等。

除了洛天依这类虚拟IP,虚拟文娱是我国在虚拟人产业发展上的一大特色,包括爱奇艺、B站、淘宝直播、虎牙直播、酷狗音乐、腾讯、抖音平台都已经开始使用虚拟主播,A-SOUL、柳夜熙等虚拟偶像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激发着大众对于虚拟世界的适应力和想象力。

与此同时,不少品牌也渴望虚拟人带来的科技感以及跨次元的新鲜感,因此创造出专属虚拟形象,如花西子的数字人“花西子”,屈臣氏的虚拟品牌代言人“屈晨曦”。有分析指,这要归因于娱乐圈接连曝出劣迹艺人,为流量埋单的广告主开始反思代言人形象的安全性,并对不易“塌房”的虚拟偶像萌生兴趣。

在落地应用中,To B为主的功能服务型虚拟人也在飞速发展中。其中金融领域由于对新技术接受程度较高,且能承担目前高达数百万元的客单价,正成为服务型虚拟人的主要应用行业。

AI数字人“小宁”在宁波银行上海某分行担任大堂客服经理,能回答550个以上业务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3000个以上相关问题,遇到超出知识库范围的问题可以由平台管理人员远程接管、回复。据技术供应方商汤科技负责人透露,公司迄今已为十几家银行提供数字人整体解决方案,为银行员工分担了大量重复性工作,也提升了服务的标准化程度。

服务型虚拟人当前的热门应用还有传媒、电商、汽车、智能家居等行业,主要以虚拟主播、智能客服等形态出现。比如美到家的虚拟人“AI Wendy”是由3D技术构建的智能导购小姐,能够通过摄像头判断顾客的面部特征,并从软件云端数据库中调取相关面部知识图谱与美妆知识图谱,帮助顾客选择适合的口红、粉饼色号,实现销售转化。

有分析指出,“虚拟形象”使用AI技术,不需要真人参与,更受品牌商欢迎,他们可以全天“挂机”,维护成本低,能够充分利用直播间的优势。另一方面,对于无力培养主播的B端小卖家来说,AI虚拟主播也更有吸引力。

对于当前的虚拟人热潮,创世伙伴资本CCV合伙人聂冬辰日前总结说:“虚拟人已经到了快速成长的阶段,技术手段和市场需求实现了交汇”。

   (来源:量子位《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

市场规模可期,资本方更青睐基础层和平台层

根据艾媒咨询估算,2021年中国虚拟偶像带动市场规模和核心产业规模分别为1074.9亿元和62.2亿元,预计2022年将分别达到1866.1亿元和120.8亿元,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3334.7亿元和205.2亿元。

而量子位预测,我国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达到2700亿元,其中身份型虚拟人市场规模预计为1750亿元,服务型虚拟人总规模也将超过950亿元。

中银国际的一份最新研报指出,当前虚拟人产业已经发展出了由技术层、平台层、应用层组成的产业链结构,预计未来虚拟人行业上下游将形成不同的竞争格局。

其中,硬件技术层集中度或最高,如GPU、光场扫描硬件等将由少数几家公司提供,技术壁垒高,建议关注公司有芒果超媒、腾讯、科大讯飞等。平台层集中度稍低,但竞争壁垒也较高,预计不同的制作平台将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建议关注蓝色光标、哔哩哔哩、网易等。应用层较百花齐放,头部IP和垂直领域IP并存,应用公司可以结合自身的IP优势不断推出虚拟人并进行运营,创造出多样化的文化内容。

已有公司靠虚拟人业务赚到了元宇宙的“第一桶金”。乐华娱乐的招股书显示,乐华的招股书显示,其泛娱乐业务收入2021年增至3790万元,同比近乎翻倍,主要来源于旗下虚拟艺人组合A-SOUL的商业发展。

自元宇宙概念兴起以来,资本对于虚拟人产业的投资也从未停息。天眼查显示,从2021年初至2022年2月23日,国内共有42起“虚拟人”相关的投融资事件,投资规模累计超33.89亿元。

从被投项目上看,相比于网红经济或者MCN模式,资本层面更青睐虚拟人产业链中基础层、平台层环节,资金投向技术解决方案、硬件研发、虚拟人生态平台等中上游环节。

2021年国内虚拟人赛道最大的两个融资都来自于社交领域。其中一家是3D虚拟人物社交平台IMVU,上一轮融资还是2008年。另一家公司就是做用户自定义虚拟化身系统的Gennies,融资6500万美元,是这个赛道2021年融资金额最高的企业。

制约成本高企、算力不足,法律监管待完善

经历北京冬奥会的火爆破圈,外界对虚拟人自然有了更高期待,但现实是,成本高企、算力不足、产业链割裂、法规监管不完善等因素仍然制约着虚拟人产业的升级。

量子位报告指出,虚拟数字人中,“人”是其中的核心的因素。高度拟人化为用户带来的亲切感、关怀感与沉浸感是多数消费者的核心使用动力。这意味着,虚拟人正朝“全特征类人化”发展,背后的技术门槛其实很高,成本更高。

据《2021年中国虚拟偶像市场分析报告》显示,3D虚拟偶像的制作,画师和建模构思的投入上可达数十万至百万。如果虚拟偶像需要推出一款单曲,包括编曲、建模、形象设计、舞台方案定制等,成本高达200万元,还不包括传播费用。柳夜熙制作团队创壹科技曾多次辟谣柳夜熙的短视频成本不是上百万元,但也维持在数十万元的价位。

有文化传媒机构人士透露,当前超写实虚拟人的视频每秒成本在8000元至1.5万元区间,一张图片则要几千元,打造一个虚拟人物形象花费大概是几十上百万,制作二次元虚拟偶像的视频每秒都需要花费数千元,还不算运营,这导致绝大部分虚拟人项目都走在持续“烧钱”的路上。

虚拟直播领域,目前行业内的真人动捕直播间方面,根据甲方需求,一次的上播费用可能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一些使用高精细模型成本的场合甚至可能会高达百万元,支出主要用在动捕设备的投入和场务人员等。

实际上,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虚拟直播的最新门槛已从数万级下降至数千级,使用门槛也大幅降低。虎牙、云舶科技等的最新技术,用一个很便宜的消费级摄像头就可以把真人变成虚拟人。

但虚拟人产业链各个节点相对割裂的问题依然严重,行业中大多数公司只是制作与运营全流程上的一环或其中几环,导致服务场景与演艺场景没有高效打通,用业内人的话来说,就是“有技术的公司普遍在内容和运营方面欠缺,懂内容和运营的普遍没有技术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法律人士指出,虚拟人市场火热的背后,既存在监管难点,也要警惕其中的法律和伦理道德等风险,包括被“复活”的邓丽君等人物名誉权保护问题,已故人物形象数字化商业利用权问题,虚拟人创作者或已故人物“复活”创作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问题,“复活”艺人虚拟表演的举办者或网络播放平台的审查义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