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你算了算:元宇宙还有多久才来?

信息来源:元宇宙创新实验室 发布日期:2021-12-27 主题标签:数字化身Facebook奇点赛博格VR

成功见势,未来已来。

未来之城

未来,你的数字化身从床上醒来,开启元宇宙的一天,这里已经被建设为一座城市,这里和线下一样,有医院、超市、咖啡馆、电影院等公共空间,但也同样也存在不少私有领地。

Facebook 和 Instagram 是公园、Youtube 和 Netflix 是电影院、Spotify 和 iTunes 是放映厅、 Goodreads 和 Medium 是图书馆,Google 则是链接所有区域的柏油大道。而其他独立的个人和电商网页,则是这座数字化城市中数量最多的住宅与商铺。

这座城市是如此的朝气蓬勃,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新的商人带着野心向市民们宣布:

“我要打造一家全新的咖啡厅,提供不一样的体验”

“我要创造一个新的夜店,让最老的人也想来蹦迪“

”我要重新设计服装,他们拥有最潮的感应光系统“

这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互联网对元宇宙的幻想,事实上我们并未能在数字洪流的高地上建设城市,换句话说城市并非门户,他是一系列公共与私有空间的混合,它自带一种精气神。

111.jpeg

man in black shirt standing near store

Great cities attract ambitious people. You can sense it when you walk around one. In a hundred subtle ways, the city sends you a message: you could do more; you should try harder. ——Paul Graham.Cities and Ambition 2008

一如Paul Graham在他的文章里提出的观点,好的城市自带一种雄心壮志,他们吸引和改造居住在这里的人,说的玄学一点就是风水。 但这种讯息我想你应该并不陌生:

纽约华尔街的金钱至上

深圳高新园的改革创新

巴黎左岸的浪漫满都

但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我们只能看到某种信息的门户与信息的集散地,不论是知乎、美团、抖音都只是某一类需求的聚集地,他么你更像是旅游区里的观光点,集中兜售一种产品,却并非一座活生生的城市。

人们在无垠的浅滩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群落,有些很小一晒便干枯,有些池塘很大还在岸边产生了一些新奇的玩意,但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只是一片很小的拼图,远远无法构成我们人类未来的图景。

但时代的浪潮却暗示元宇宙远比我们所认为的要更加接近。

112.jpeg

purple and blue lights on stage

奇点临近

想象在你年幼的时候,种下一颗小树,每年他都会变高10公分,十年后你很快就能知道它会长到100公分高,这种增长,我们称之为线性增长,它如此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易于观测,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种规律。

但换一个场景,我们透过光学显微镜来观察细菌的生长,每过一分钟,细菌就会进行一次二分裂,她的数量会翻倍,假如一开始有一只细菌在培养皿中仰泳,十分钟后就有1024只细菌了,这种增长,我们称之为指数增长,它的存在和也十分普遍,但很多时候我们比较难注意到他。

就好像我们对于科技的增速的理解经常是线性而不是指数的一样。我们会不自觉的拿过去十年科技发展的平均水平来衡量下一个十年的发展速度。但这是不对的。

Kurzweil 在分析了各个领域技术发展的数据后,发现了这个增长其实是指数的。

譬如最有名的摩尔定律。但他的结论不止于此

几乎对于所有技术领域而言,只要找到合适的量化标准来对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进行建模,并将统计数据的时间尺度拉的足够长,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技术是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在递增。

那么为什么要将时间尺度拉长呢?

是为了能够看到大数定律的效果,排除极限值与异常值对观测的干扰。

另外,在较小的时间尺度内,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指数级事物而言,她的增长看起来都是线性的,甚至是趋于停滞的,即使人类的寿命相对于微生物而言已经很长,但对于早起处于积累阶段的科技而言,是短暂的。

113.png

回到刚才的摩尔定律上来,我们会发现适用于集成电路的指数级增长接近尾声,但并不代表计算机性价比的指数级增长就会陷入停滞,如果我们将人类总体的科学技术史带入其中,我们仍旧会发现他处于指数级增长的长期现象之中。

有生之年

年底有专家评论 “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人类的科技已经陷入停滞,大的滞涨周期已经到来“

当我们已然看到“人类总体科技的指数级增速”图景以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

「现今人类在有生之年见不到的技术成就」是否为真。

114.jpeg

让我们来展开一场思维实验:

假设一项未来的技术A实现的前提是技术B、C、D三项技术成熟,而技术B需要30年成熟,而技术C需要60年,技术D的成熟需要90年。基于上面的假设,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技术A的实现需要30+60+90=180年。

但我们对于技术成熟的预估是取决于什么呢?

是基于技术B的前身B1花费了30年!技术C的前身C1花费了60年。

但当这个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连入了互联网后,一切都变了,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技术路径下朝着同一个应用功能去冲刺。

结合我们上面说的人类技术总体是一个指数增长的曲线来看,它前一年花费同样时间得出的结果可能是翻倍的,那么下一个阶段预估需要30年完成的技术,可能只需要1+2+4+8+16,只需要5年便可以完成。(这里的逻辑是,之前以线性思维来看待技术增长的观点认为,每年的产出是线性固定的,即30年每年可以获得1点成果,集合30点解锁成就,但实际上,人类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是指数级增长,明年的成长很可能是今年的一倍)

元宇宙降临

元宇宙并非是一个新造的词汇,上个世纪末的时候他已经诞生。

或者说,他就是互联网本身,他就是赛博格(cyber)

115.jpeg

people crossing pedestrian near buildings at night

这也正是Facebook的扎克伯格一直在强调沉浸感和VR重要性的原因。1.0版本的元宇宙伴随着互联网而生,他要做的是加强依赖就好了。 如今的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很难脱离它,也无怪乎网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出门不带手机就会觉了少了点什么,就和现代人不穿衣服出门就会感觉很奇怪会被社会秩序所排斥一般。

工具对人的改造在很久之前就开始了,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吃下了知善恶树的果实开始,从知羞耻开始用无花果叶遮蔽身体开始,这些原本不属于我们身体的物质开始一代又一代的进化,直到互联网全面加强了人类整体智能为止,元宇宙的飞跃也即将乘着指数级增长而上,而这一切要比我们预估的更快到来。

116.jpeg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在斯坦福研究所,研究「人工增强」的大牛Douglas Engelbart 他早在950 年代就已经察觉到了三件事:

历史上的所有的复杂问题都是一群成年人通力合作完成的

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增长

人类凭借身体自带的基础能力能做到的事情非常有限,当我们想要解决复杂问题时,我们总是导入工具来强化我们的基础能力,而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分为四类:人造工具、语言、方法论与针对训练。

作为奔向星辰大海的前哨战,元宇宙是一条必经之路,如果你对近未来极有可能实现的科技爆炸,技术奇点、超人类主义、智能增强感兴趣欢迎发送恒星级的电磁脉冲联系彼端的元宇宙创新实验室*

成功见势,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