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进:理性认识“元宇宙”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日期:2022-05-16 主题标签:元宇宙概念虚拟世界虚实结合

metaverse.jpg

图源:orchid.com

  “元宇宙”一词成为去年以来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热议话题。美国社交媒体Facebook率先更名为Meta,大力发展“元宇宙”业务,随后国内外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宣布入局“元宇宙”领域。

  关于“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其实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元宇宙”“鼻祖”——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在其著作《雪崩》中提出的原始概念:“元宇宙”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除了吃饭、睡觉需要在现实中完成,其余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现。有人认为“元宇宙”是现实与虚拟的结合,让世界不再有距离。有人认为“元宇宙”是把现实世界搬到虚拟世界中,通过完全的复制,提高产业的规划与实际效率。还有人认为“元宇宙”包括八大因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等。

  虽然理解各异,但综合来看,“元宇宙”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五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在技术创新和协作方式上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二是催生出一系列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变革;三是推动文创产业跨界衍生,极大刺激信息消费;四是重构工作生活方式,大量工作和生活将在虚拟世界发生;五是推动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当前数字科技已发展到高度融合创新的阶段,具有强大革命性的“元宇宙”必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其所具有的强大颠覆性,又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在鼓励探索创新的同时,还需要理性看待“元宇宙”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利用大众对科技认知的缺位,以虚拟币、NFT开展诈骗的行为,再比如,在某些“元宇宙”的平台上,暴炒虚拟房地产的行为,等等。

  种种现象表明社会还缺乏对“元宇宙”概念背后的逻辑和价值的深层次思考,还有商业资本存在急于变现的冲动。如果任由“元宇宙”无序发展,会误导行业和政府决策者,不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性审视和发展“元宇宙”。

  不宜过度夸大和炒作“元宇宙”及相关概念。“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其本质是沉浸式体验,这本身符合人类社会信息技术与社会深度融合的发展大趋势。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从大型机到小型机,到PC机,再到移动终端和虚拟现实设备,人类社会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亲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沉浸式发展是科技不断满足人们“亲密度”需求的必然过程;“元宇宙”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它仍是以往科技创新的延续。因此应从这个角度来冷静审视其发展,不能过分夸大甚至炒作。

  深刻思考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终极目标。技术进步驱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从狩猎、农耕、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到互联网,人类的科技创新无一不落脚在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元宇宙”的“实”是在精神、娱乐等层面创造了新场景和新消费;“元宇宙”的“虚”是容易给非法集资等不法行为创造空间的。科技向善是发展主旨,科技要不断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凡是试图脱离这个终极目标的华而不实的炒作,都需要警惕。

  用包容审慎的态度鼓励创新应用。对“元宇宙”相关治理措施的实施方式、时机、尺度和效果评估,需要进行前瞻性的关注与研究。在果断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要慎重出台监管政策,充分利用备案、公示、发布最佳实践等监管手段。应理性认识“元宇宙”概念背后的科技创新元素,比如大数据、区块链、VR、AR、DAO、NFT等,同时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场景设计,充分将这些创新元素用到实处,有效推动经济和社会整体高质量发展。

  加强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元宇宙”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多样化的硬件设备相连接,也面临庞大的数据处理、交换需求。同时意味着,“元宇宙”的发展所面临的安全隐患可能会变得更复杂、更突出、更隐蔽,对相关的网络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有关部门在积极开展风险研判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防范意识和手段。此外,“元宇宙”作为一个虚拟空间,收集到的个人数据的数量以及种类丰富程度将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数据可能会被滥用或盗用。因此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尤为值得关注。

  “元宇宙”是数字技术的革命,也是数字文明的重要成果,它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元宇宙”能够创造多大价值,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和利用它。在“元宇宙”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紧抓“脱虚向实”的主线,积极引导“元宇宙”创新技术与实体经济发展“虚实结合”,确保实体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信息界杂志社社长、中国信息界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朝阳区委委员、科技专委会主任,本文首发于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