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元宇宙:虚拟与现实不是融为一体,而是分道扬镳(下)

信息来源:神译局 发布日期:2022-01-21 主题标签:现实世界数字世界加密货币DAO物理世界

元宇宙并不是要蚕食这个世界;元宇宙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编者按:谁都希望预测未来。但如何才能预测未来?一个有用的办法是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洞察出共同的模式。从芯片的发明到现在,技术已经走到了4.0时代,它们的一个共同模式是,上一个时代的既有者往往会减少锁定,为下一个时代播下种子。那4.0时代是谁的时代?元宇宙。不过跟大家的看法相悖的是,这位科技博主认为,虚拟与现实不是融为一体,而是会分道扬镳。文章来自编译,篇幅关系,我们分两部分刊出,此为第二部分。

111.jpg

划重点:

社交网络2.0解除了对身份的锁定

技术4.0属于元宇宙,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正日益分化

区块链将解除对生活的锁定

相关阅读:另类元宇宙:虚拟与现实不是融为一体,而是分道扬镳(上) - 科技 - 吾爱元宇宙 (5imetaverse.com)

社交网络 2.0

回想起来,去年 12 月我写的《社交网络 2.0》是这篇文章的重要前奏。

这不是我唯一的在线社区:虽然在Stratechery的写作是个人事务,但要开发类似Daily Update Podcast之类的新功能,或者光是处理不断会有的行政事务,就需要一支遍布全球的团队了。我们会在Slack上联系。另外一群技术爱好者朋友又组了另一个Slack频道,还有三分之一,主要是来自硅谷,大家会在WhatsApp上碰头。此外,我在威斯康星州以及亚洲也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美国的家人朋友用iMessage,亚洲的家人用LINE,朋友用WhatsApp)。最后结果令我感到自豪:

112.png

这种自豪来自于七年前我宣布要搬回亚洲时收到的一条忠告:我的一位导师担心,如果我生活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大洋彼岸的话,如何才能找到每个人都需要的支持和友谊;他告诉我,虽然这不是理想的选择,但也许我可以把不同地方的友谊凑在一起,这样也还算凑合。实际上,我不仅设法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我坚信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并且出于对技术的前景感到乐观的理由也非常需要这样做。

那篇文章的观点是,Facebook 和 Twitter 是社交网络 1.0的代表,这样的社交网络对你的预期是完整的自我在线上;可是,这种期望就像一家用计算机来跑模拟业务模型的传统公司:效率也许会更高,但根本不是技术的最佳用法。软件的全部魅力在于它具备可塑性与可扩展性,这些品质扩展到用户身上,就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所加入的特定在线社区创建完全不同的角色和体验。

顺便提一下, 就像之前的 IBM 与微软一样,Facebook也为这种演进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它对 WhatsApp 的收购以及持续支持:从 Twitter 到 Facebook 群组再到 iMessage,虽然各种平台都有群,但在这些临时搭建的私聊群里面, WhatsApp 似乎占据了比较多的份额,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但在美国的份额也越来越高。WhatsApp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关键标识符不是你的帐户,而是你的电话号码;这样一来,任何形式的技术锁定都已完全消失。

技术 4.0:元宇宙

2021 年最大的话题之一是元宇宙(Metaverse),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 Facebook 朝着 Meta 的变身(尽管微软才是第一个涉足元宇宙的)。不过,要想准确定义什么是元宇宙却很棘手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

不过,我想,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明确定义,先从 Meta 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以下的评论开始:

我认为“现实世界”这个词很有趣。我认为其实我们有一个物理世界以及一个数字世界,这两个世界正日益叠合在一起,但我认为现实世界将愈发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叠合与融合,而现实世界不仅仅是物理世界。我认为,这样一种思维框架考虑到了未来的走势,是很有趣的一个。

对于扎克伯格的观点,我既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一方面,我认为他说“现实世界”仅适用于物理世界这个看法是错误的的看法绝对是正确的。回想一下我前面介绍过的那些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多的意义的社区:那些社区几乎是完全在线的,但对我来说归属感却是非常的真实。或者想想你正在看住的这篇文章:它不过是互联网上可无限复制的字位,但却是我的职业。

但我不同意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正在日益 “叠合并融合在一起”的观点;事实上,我认为情况恰恰相反: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正日益分化。还是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我的物理现实是由我与家人在那座岛的生活所决定的;不过,我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网上,主要是通过跟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朋友、同事以及客户的互动来定义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在这方面的感觉比较独特,但 COVID 导致在我而言长期存在的现实成为了更多人的常态。他们的物理世界由他们的家庭和家乡定义,这一块不再需要靠近他们工作的地方,因为他们的工作已经完全在线;从朋友到娱乐的一切也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

所以我的定义是:元宇宙是一系列完全在线的体验,因此是由它们的可塑性以及可扩展性来定义的,也就是说,元宇宙已经存在。当然,今天元宇宙的体验主要以文本和 2D 为主,但视频已经变成了一种主要媒体,首先是以娱乐的形式,但现在变成重要的工作工具。在我看来,这不可避免会走向虚拟现实:如果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已经被数字化的话,为什么你不想要最沉浸式的体验呢?

加密货币的作用

这也解释了加密货币为什么有趣。Stephen Diehl 在一篇题为《Web3就是胡说八道》(Web3 is Bullshit)的文章措辞很严厉:

Web3 的核心是一场乏味的营销活动,试图把公众对加密资产的负面联想重新粉饰为颠覆传统科技公司霸权的虚假陈述。在寻求卖出更多的代币,并继续逃避证券监管的过程中,这是一种障眼法。我们在加密货币以及Web3圈子对自身的讨论中也能看到这一点。Web3不是要解决真正的消费者问题。Web3唯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事后把自己的存在合理化。

这番话的第一部分不是一点公允性都没有;Web3的骗局和庞氏骗局确实无处不在,而且很显然我们正处在不断膨胀的泡沫之中。一整套的合法用例其实也不过是监管套利。加密货币的倡导者把当前货币体系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贪婪和腐败,这个结论下得太快了,他们不承认复杂系统的出现是有充分理由的。而且,按照同样的思路,Web3 布道者往往听起来就像是霸道的监管机构,把最大的科技公司取得的主导地位归咎为非法的锁定,却没有承认聚合者获胜是因为它们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用户体验(而且这正是目前的加密货币应用非常欠缺的东西)。

不过,这第二部分对我来说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尽管它重申了对加密货币最常见的批评:“这些数字内容对现实世界来说没有任何价值。” 当然,现实世界就是物理世界,我知道他们要批判的东西;我非常怀疑加密货币会不会会取代法定货币,或者不然的话在现实世界里面会以其他的方式发挥作用,或者 DAO 会不会会取代有限责任公司或现实世界的企业。

但要记住的是,我把元宇宙定义成一组完全在线的体验。在元宇宙里,物理世界的限制没有任何意义。比方说,在现实世界我不能同时跟多个人进行对话,但我每天都这样做——我的桌面上甚至有个显示器是专门用来放聊天客户端的!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代表我整个自我的帐户(就像 Facebook 所提供的那样)是一件十分令人讨厌的事情;但现在,每一项服务我都设置了多个账号,但就像我所指出的那样,里面有些账号已经的基础已经是我唯一的电话号码了。如果每个账号都是基于我独有的数字标识符,而且无人可以拥有它的话,那该多好,现在你应该了解加密货币钱包的情况了。

这又引出了 Diehl 在那篇文章里面犯了另一个错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错误跟很多的加密货币绝对主义者犯的类似错误遥相呼应:元宇宙,或者任何与此相关的 Web 应用没理由会构建在区块链的基础上。如果集中式的数据库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以及性能的话,为什么要用全世界最慢的数据库?WhatsApp 或 Signal 并不是建立在普通老式电话服务的基础之上,它们只是利用了电话号码的唯一性,所以适合作为标识符这一点。这就是区块链将填补的那种角色:在必要时提供独特性与可移植性,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你的生活完全在线,而且你想同时过多少种生活就可以过多少种生活,不会被锁定在任何地方。

大分岔

我在上面已经指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正在分道扬镳,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技术领域。昨天,埃隆·马斯克被《时代》杂志评为 2021 年度人物,虽然他以发布狗狗币的相关推文以及对比特币断断续续的支持而闻名,但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大贡献——电动汽车,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却是非常的物理硬核的。事实上,你可以说特斯拉与 SpaceX 根本就不是科技公司,而是科技优先型公司开始重塑行业的又一个例子,重塑那些只把计算机当作工具,而不是基础的行业。

相比之下,元宇宙并不是要蚕食这个世界;元宇宙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从娱乐到社区到金钱乃至于身份都是全新的。如果说埃隆·马斯克想要登月的话,那马克·扎克伯格就是想在数字空间里面创造全新的月球。在这样一个地方里,有限责任公司将变得毫无意义,监管是事后才会有的想法,就算有,也很容易规避。这是一个不需要传统的金钱或艺术的地方;原生解决方案显然更胜一筹。换句话说,“现实世界的任何东西在数字世界里面都会变得毫无价值”——这种批判是双向的。

到最后,元宇宙与物理世界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将是你:现在你是在元宇宙里面,你在阅读这篇文章;也许你还会到 Twitter 上面逗留片刻,或者开始远程工作。然后你会从电脑前站起来,或者摘下耳机,去跟孩子们一起好好吃一顿饭,然后突然意识到,虚拟与现实分道扬镳的未来会跟那个你融为一体的过去有着根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