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元宇宙:虚拟与现实不是融为一体,而是分道扬镳(上)

信息来源:神译局 发布日期:2022-01-21 主题标签:数字世界晶体管CPUWindowsSaaS

技术4.0属于元宇宙,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正日益分化

编者按:谁都希望预测未来。但如何才能预测未来?一个有用的办法是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洞察出共同的模式。从芯片的发明到现在,技术已经走到了4.0时代,它们的一个共同模式是,上一个时代的既有者往往会减少锁定,为下一个时代播下种子。那4.0时代是谁的时代?元宇宙。不过跟大家的看法相悖的是,这位科技博主认为,虚拟与现实不是融为一体,而是会分道扬镳。文章来自编译,篇幅关系,我们分两部分刊出,此为第一部分。

111.jpg

划重点:

锁定的减少为新时代创造条件

技术1.0是硬件的世界

技术2.0是软件的世界

技术3.0是软件蚕食世界

相关阅读:另类元宇宙:虚拟与现实不是融为一体,而是分道扬镳(下) - 科技 - 吾爱元宇宙 (5imetaverse.com)

这个博客刚开始那几年,我每年都会写一篇有关“消费技术现状”的年终文章;不过,我上一次写这样的文章已经是 2018 年,因为消费技术基本上已经被垄断,苹果和谷歌主导了设备侧,而谷歌和 Facebook则把持着服务端,这个看起来相当没有新意的领域注定会陷入到政治世界与监管之中(我对企业世界要更乐观些,不管是在向公共云的持续转变还是 SaaS 公司的机会方面)。

这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证明,但这并不是技术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这种模式以前曾经出现过两次,每一次都为下一个时代播下了种子——播种的通常是在位者——然后上一个时代却停滞不前。而且,每次遇到情况时,转变的特点都是锁定减少,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下被放给个人用户。

技术 1.0:从发明到 IBM

晶体管是现代计算的基础,1947 年由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 (William Shockley) 领导的固态物理小组发明;九年后,为了住得跟帕洛阿尔托生病的母亲更近些,肖克利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景城,并创办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但一年后,在鲍勃·诺伊斯 (Bob Noyce) 的带领下,他聘请的八名研究人员离开了越来越不稳定的肖克利,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1968 年,在第一批的风险投资家之一亚瑟·洛克 (Arthur Rock) 的支持下,又创立了英特尔公司。

不过,跟纽约相比,西海岸发生的事情只是个小插曲。在纽约这边,IBM 已经给 7000 系列主机换上了晶体管( 700 系列还是用真空管);真正的突破是模块化及可扩展的 System/360,大多数公司购买的第一台计算机就是System/360,这里面也包括《广告狂人》(Mad Men)虚构的 SC&P。

IBM 与月球之间肯定也存在某种联系:IBM 帮助开发并跟踪了 NASA 最初的几次探索飞行以及最终的月球任务。不过,1969 年的时候,美国司法部裁定该公司违反了反垄断法;此案将在 13 年后撤销,但那是在IBM 自愿将软件和服务部门跟硬件分开之后,这件事情的结果是创造出第一个软件市场。

技术 2.0:山丘之王

请注意一下那些日期: 1969 年美国司法部起诉 IBM 时,英特尔已经成立;两年后, Intel 工程师Frederico Faggin设计出第一款微处理器 Intel 4004,然后IBM 那像一间房那么大的计算机的很多功能就能够浓缩进这块小小的芯片里面了。十年后,IBM 发布了内置英特尔 8088 微处理器的 IBM PC。

IBM PC 平台的开放性——至少在康柏(Compaq)可以对 IBM 的 BIOS 进行反向工程的时候所具备的开放性——令 PC 被商品化;但真正撬动PC 价值链的杠杆点是英特尔芯片与 Windows 操作系统。后者是个双边市场:因为很多企业购买了基于 Windows DOS 的 IBM PC,使得开发者有动力为 DOS 开发软件;而用于 DOS 以及后来的 Windows(向后兼容)的软件越多,企业就越是想采购基于 DOS/Windows 的计算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一开始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的人希望在家里也能用上类似的功能,这意味着 DOS/Windows 也将主导消费市场。

然后美国司法部又发起了另一项诉讼,这次是针对微软所谓的垄断;该案最终也被驳回(尽管在欧盟以各种形式存在了很多年)。不过,下一个让垄断者看似的锁定变得无关紧要的范式已经到位:也就是不管内置的操作系统是什么,任何计算机都能访问互联网。此外,作为对 IBM 自愿拆分硬件与软件业务的回应(这为技术的下一次演进创造了条件),微软把 XMLHttpRequest API 引入到 Internet Explorer上,此举为 Ajax Web 应用架构以及技术 3.0 奠定了基础。

技术 3.0:软件蚕食世界

如果说技术 1.0 是关于硬件的,2.0 是关于软件的,那么 3.0 就是关于服务的。在企业端,这意味着开发公有云以及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有了这两样东西,用户只需要一个浏览器以及一张信用卡;马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在 2011 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文章:《软件正在蚕食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文章其实讲的是从安装在计算机上的软件到通过互联网访问的软件的这种转变:

每一个行业的企业都需要假设一场软件革命即将到来。这甚至包括当今软件型行业。像甲骨文和微软这样的既有软件公司愈发受到 Salesforce.com 以及 Android 等不相干的新软件产品的威胁(尤其是在谷歌主导着主要手机制造商的世界里)。

在某些行业,尤其是那些现实世界成分比重很大的行业,比如石油和天然气,软件革命主要是现有企业的机会。但在很多的其他行业,新的软件想法会导致新的硅谷式初创企业的兴起,它们会肆无忌惮地侵入现有行业的地盘。在接下来这 10 年的时间里,既有者与软件驱动的叛乱者之间将会有一场史诗般的战斗。对此,创造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一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会感到自豪的。

其中的一种思考方式是,在诞生之后的前 50 年里,技术主要是在跟自己竞争:看谁能开发出最好的操作系统、最好的数据库、最好的 ERP 系统。所有这些都得到了传统企业的采用,让传统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效率提升。然而,SaaS 革命见证了技术把目光投向那些传统业务所服务的市场,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全新手段,这些手段一开始就把软件的可塑性和可扩展性作为核心原则,而不仅仅是更高效地做同样的事情的工具。

另一方面,消费者领域可以说比企业领域晚了十年。比方说,电子商务这个故事的主角基本上就是亚马逊,而社交媒体差不多就等于 Facebook。两者都是将模拟的概念数字化:亚马逊是其实就是西尔斯·罗巴克( Sears and Roebuck)的邮购目录,只是产品更多和配送更快;Facebook 的名字其实就是以实物命名的,Harvard House的通信录的昵称就叫face book。

Facebook 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以及为什么这款产品即使在今天仍保持着粘性——首先是因为它是你在线下的关系(不管是家人、同学、朋友还是同事关系)在线上的表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成功的 Facebook 插件(如 Marketplace 与 Groups)本身往往植根于物理世界。这些关系代表了一种网络效应——你在 Facebook 上认识的人越多,它对你的价值就越大——于是监管机构再次来敲门,只不过这次来敲门的是FTC 而不是美国司法部。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案子的力度(如果有的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弱,至少就传统的反垄断来看是这样:虽然 IBM 的市场力量是基于自上而下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完全排斥了竞争对手的整合;但微软的市场力量则是一个双边网络——一头对开发者开放,另一头对用户开放的双边网络。而Facebook 拥有的只是用户以及用户之间的关系;这是阻止任何人使用其他服务的唯一原因。

当然了,用户确实有这个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