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乘风而来,人工智能落地如何“去虚向实”?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日期:2022-09-02 主题标签:人工智能WAIC上海

“人工智能技术要真正地落地,不仅有对星辰大海的仰望,更要脚下带泥的深耕。”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前夕一场闭门交流会中,专家的一席话引来了与会者的频频点头。

最近几天,世博中心、张江科学会堂、徐汇西岸等会场内,数据大模型、隐语可信隐私计算技术栈、通用GPU芯片等“镇馆之宝”,展示最前沿的技术路线;各路AI专业人才齐聚一堂,畅谈最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东海大桥上的5G+L4智能重卡正在进行“减员化”测试,百度的萝卜快跑在北京、武汉等地陆续开展全无人商业化运营……

从云端的算力和数据等技术,到无人驾驶、远程巡检、“菜脸识别”等场景运用,人工智能的不断落地,正是一趟去虚向实的旅程。正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开幕式演讲中所说的:“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双向奔赴,才能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无人驾驶已不再是新闻

在人工智能大会主会场世博中心银厅内,哪些展品最吸引眼球?自动驾驶绝对榜上有名,但却不仅仅局限在汽车上,无人船、扫路机、洗地机等领域都已实现无人化,不再是新鲜事。

记者在现场看到,连续5年参展的Autowise.ai仙途智能展出全新自动驾驶扫路机V3和全智能洗地机。作为仙途智能自主研发的小型全智能自动驾驶清扫车,这一款车型不仅适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高清摄像头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高运行速度达每小时30公里,而全智能洗地机则应用于酒店、商场、写字楼、候车大厅等大面积室内场景。

在不远处,一身橙色的云洲M40P“听风者”海洋调查无人船,更是因其体型庞大惹人注目。“听风者”可以搭载各种任务载荷执行水下地形测绘、海底浅地层探测、水下物体排查等任务,已在壳牌文莱公司海上油气管道监测、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监测等多个项目中有效验证无人系统在海洋工程、海洋科考领域的广阔应用。

自动驾驶系统是AI的典型应用场景。自动驾驶也和人一样,遵循感知—决策—行动的行为逻辑。”百度IDG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车辆感知系统可识别一定范围内的车辆、行人、障碍物、红绿灯等,并通过自动驾驶算法规划线路,联动控制系统完成方向盘、油门、刹车等的机械控制,实现自动驾驶,“其中算法相当于大脑,联动控制系统好比人类的手脚。”

去年9月,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上海启动自动驾驶示范应用试点,在上海嘉定区开放的示范应用路线分阶段覆盖超200个试乘站点,覆盖居民区、商业区、办公区、轨道交通以及公共交通线路等。为了确保自动驾驶的安全性,百度Apollo的AI技术底座,构建了单车智能、监控冗余、平行驾驶三层安全体系。

该负责人介绍,单车智能包括基础的软件能力和核心算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30多个城市开放道路测试验证,测试总里程超过3200万公里;监控冗余是通过监控风险,采用降级等手段,保证车辆处于安全状态,现在大部分风险和问题能够靠这套冗余系统去完善;平行驾驶方面,通过5G技术,远程控制中心的安全操作员能够实时了解车辆所处环境与状态,实现车云无缝对接,在自动驾驶无法通过的场景下完成远程协助,结束后使车辆回到自动驾驶状态。

在十几年前,自动驾驶行业的起步阶段,自动驾驶是个科学问题。五六年前,自动驾驶发展成技术问题,近两年,由于人工红利逐渐消失,物流运输业持续高速增长,商用车自动驾驶蕴藏巨大的机会。自动驾驶演变成商业问题,已实现多场景的应用落地,特别是在一些限定场景,有机会真正实现‘真无人’。”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CEO王瑞表示,凭借着在东海大桥三年多真实场景的数据积累和运营经验,友道智途的智能重卡实现了准商业化运营。

今年7月,随着东海大桥自动驾驶测试专用道管理措施实施,友道智途旗下5G+L4智能重卡东海大桥高速场景下队列跟驰“减员化”运营测试也正式启动,分阶段开展真实场景下道路无安全员的技术验证,从目前的5个安全员逐步“减员”,计划年底完成东海大桥5G+L4智能重卡队列跟驰“减员化”运营测试目标,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正式迈入实质性“无人化”运营阶段。

“自动驾驶并不等于100%安全,但随着无人驾驶进一步成熟、量产车的价格下探,未来无人驾驶出行将成为必然趋势。”百度IDG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交通拥堵将被有效缓解,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将得以降低。

AI赋能工业早已着手探索

去年,工信部发布“5G+工业互联网”的典型应用场景和样板案例中,多次提及AI和AR技术,尤其是现场辅助装配得到广泛应用。今年人工智能大会的元宇宙主题展区内,“工业风”十足的亮风台(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工业AR眼镜HiAR H100、AR远程通讯与协作平台HiLeia和AR“便利贴与记事本”PinNotes。

“这些产品可以让人们所见之物变得立体三维,也就是所见即所得,可以做到跨空间的多人协同,跨时间的虚实融合,提升工作和协作的效率。”亮风台市场负责人陈西瑞戴上AR眼镜HiAR H100,她面前的工厂模型就呈现在同事手上的平板电脑中,同事在平板上画圈、标注,她佩戴的眼镜上也能同步呈现出相同印记,“这就相当于我用AR眼镜构建了一个‘元宇宙模型’,对方可以通过模型来指导我的实际操作。

其实这一技术早在“元宇宙”概念爆火前就已经率先落地。在青岛海尔5G智慧工厂,工人佩戴亮风台AR眼镜,采集关键工业装备的现场视频,同时从后台系统调取产品安装指导推送到AR眼镜上,实现了一边查阅操作指导一边装配的目的。当工人发现无法自行解决问题时,还可以通过AR远程协作平台HiLeia联系远程专家,在实时通话过程中,专家利用AR标注、白板演示、图纸等进行远程指导。

陈西瑞表示,相比传统的微信语音、视频等方式,这一模式可以在双方实时音视频通话时,眼前实时呈现AR标注信息、文字、图片等,给人一种“身在异地,如临现场”的既视感。

记者还在现场看到,今年首次参展的中信集团带来了个“大家伙”——“中信戴卡六号工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大型装置模型。这一模型展示了X光无损探伤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基于图像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产线边缘端建立了汽车轮毂缺陷AI智能评判系统,行业内首次将AI技术应用到工业检测。相对于传统检查模式,该系统检查效率提高40%,可减少80%人员干预,有效屏蔽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效率损失和漏检风险。

类似AI赋能的智能工厂在上海化工区等产业园区也已开始探索。通过高阶分析建模、机器学习、AI智能算法等手段大规模使用数据,上海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工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小有成就。上海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褚小东介绍,对影响反应的近17个参数进行建模优化,实现了物耗近2%的下降,通过建立蒸汽管网模型指导蒸汽调优,单点消耗历史寻优并建立仪表盘实时监控,实现了蒸汽消耗近15%的节降。另外通过大机组状态监测系统,实现故障前提前预警,故障后快速诊断,大幅降低了公司非计划停车时长。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百度智能云打造的AI+工业互联网平台“开物”,在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能耗优化、物流调度等主要场景中也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李彦宏举例称,在质量管理环节,一家车厂完成车灯22个点位质检,只需要1秒钟,在能耗优化环节,用AI帮助某火电厂优化空冷岛设备能耗,实现了1度电降低1.55克标煤,“如果按全国1000台空冷机组折算,1年碳减排潜力可达600万吨。”

除此之外,物流和仓储也是AI技术落地的“大头”。

“我们的AI技术主要优势在于团队算法开发能力、云服务能力和大数据积累。”菜鸟人工智能部技术人员张鑫航告诉记者,菜鸟在调度、切箱、地址分词、订单分配、智能汇波、择仓、库存补货、机器视觉等领域大量运用了多样化算法。为此,菜鸟通过柔性自动化技术为商家和物流伙伴打造无人仓,在国内率先实现了1000台无人车协同作业,最新一代无人仓可以直接从存储区匹配订单发货,省掉中间环节,吞吐能力提高一倍多。同时还为圆通等快递伙伴打造了柔性智能的无人分拣中心,单日处理包裹能力可达50万件。

技术普惠,飞入寻常百姓家

看似AI技术虚无缥缈,总是和算力、芯片、大数据等词汇相生相伴,事实上,随着技术不断更新迭代,AI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盒马鲜生超市内,记者曾看到其自研的AI视觉秤技术能做到“菜脸识别”:准确识别1000种以上的蔬菜、水果、干货、零食等,识别时间不超过0.8秒。“消费者在散装水果、蔬菜区经常会排队称重,而视觉秤则将这等待时间节省到四分之一,甚至可以不用排队。”盒马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这项专利技术目前已向大润发、三江等企业共享。

在蚂蚁集团的展位上,记者也发现,AI技术早已深入农村和中小微企业,力争实现技术普惠。

蚂蚁集团的工作人员介绍,网商银行推出的“大山雀”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等AI技术解析卫星图像,并首次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领域。该系统可识别作物的种植面积、种类和长势,并结合农户对耕地的自证、政府机构登记的土地流转数据,以及气候、地理位置、行业景气度等情况,利用几十个风控模型预估产量和产值,为农户提供信贷额度和合理的还款周期。截至2021年末,已服务超60万种植大户。

“百灵”系统实现了对小微经营者的资产、行业、经营状况、资金需求等更精准的理解和评估,从而为其提供更匹配的信贷服务。该系统支持包含合同、发票、营业执照在内的26种凭证,以及工程车辆、店面门头、货架商品等超过400种细粒度物体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试运行半年以来,已帮助超过200万小微经营者获得额度提升。

此外,蚂蚁链版权AI计算引擎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相似内容的自动识别和判断,对于切条、搬运、混剪等视频侵权行为的识别成功率接近99%。通过连接区块链技术,为创作者提供存证取证、侵权监测等一站式版权服务。

一年前我还不会写毛笔字,如今经过仿生训练,我的机械臂已经能够轻松驾驭一支毛笔了。”BrainCo强脑科技产品体验官倪敏成是一名双臂残障人士,安装上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即可当场写下“人工智能”四个字,他还不忘向记者吐槽:“今天在媒体的请求下已经写了好多遍了。”

传统的美容或功能假肢提供的功能十分有限,还需要通过物理按键或摇晃假肢才能实现简单的预定义手势切换。与之相比,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融合了AI算法和脑机接口技术,更加灵活方便。倪敏成表示,这一智能仿生手可实现5根手指的独立运动和手指间的协同操作,满足上肢截肢患者日常生活使用所需要的常用手势,令他们像控制自己的手一样灵活地控制智能仿生手动作,实现“大脑想做什么动作,仿生手就执行什么动作”。

“等展会结束,我还要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有了仿生手的辅助,我最大能够卧推70公斤的重量。”倪敏成对此还颇为自豪。

元宇宙不会一蹴而就,但会分期兑现

近期以来,从政策指导到产业实践,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步伐正在提速。8月24日,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加快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提出了系统指导,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

半个月前,上海发布《临港新片区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行动方案(2022-2025)》,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集聚AI人才2万人到3万人,汇集企业500家,产业规模升至500亿元,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国家人工智能产业重要集聚地。

“AI是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的关键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已经来到,它也将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还要有一系列的技术保障。”在产业发展论坛上,蚂蚁集团副总裁、CTO韦韬在发言中表示,人工智能在产业的大规模应用落地,亟需解决安全可信、协作共识、复杂关联分析、存储计算规模爆炸、降低耗能等挑战。

他进一步结合实践阐释,这五大挑战分别是:大规模数据流转及AI应用中,如何捍卫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产业协同中,如何建立信任机制,促进价值创造?大型实体及数据关系中,如何解决结构复杂关联问题?数据量几何式爆炸增长,如何解决存储计算的性能和成本瓶颈?数据爆炸增长,如何降低计算耗能、更好保护环境?

为此,他认为隐私计算、区块链、图计算、分布式数据库和绿色计算,是支撑数字化时代AI大规模应用的五大重要“根技术”。“只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安全达到有机融合,才能以高水平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从实践来看,推动AI智能+专家智能的融合协同,是实现人工智能在高安全对抗领域实现安全可信的关键路径。”韦韬说。

“真正的元宇宙, 将是强大的人工智能能力和虚拟空间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没有AI构建的底层框架,就不可能创造出未来足够迷人的元宇宙上层建筑。”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在“以虚强实·元宇宙激发产业新动能”分论坛中也坦言,AI技术不仅是驱动数字世界持续运营的底层基石,也贯穿了元宇宙从设计、研发、构建、运营、再到体验的各个环节。“元宇宙不会一蹴而就,元宇宙也没有‘终极版本’,但会分期兑现。足够成熟可用的元宇宙将在5—10年左右才可以落地,到那时,教育、娱乐、广告、工业等领域的商业模式都会元宇宙化。”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查睿,微信编辑:安通校对:纳米